正月十五是元宵节。又称上元节、元夜、元夕、灯节。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以下三个:放灯、相会(古代情人节)、拜天宫。那么哪个习俗对你影响最大?我们不妨了解一下。
习俗一:放灯。
相传,汉文帝(前179—前157年)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,每逢此夜,必出宫游玩,与民同乐,这一夜就叫元宵。
元宵放灯的习俗,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,中唐以后,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。唐玄宗(公元685年--762年)时的开元盛世,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,燃灯五万盏,花灯花样繁多,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,广达20间,高150尺,金光璀璨,极为壮观。
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,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。唐代的灯会是“上元前后各一日”,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,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。
到了清代,满族入主中原,宫廷不再办灯会,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。日期缩短为五天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“猜灯谜”也是伴随着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后增的一项活动,出现在宋朝。南宋时,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,猜谜的人众多。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,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。
习俗二:相会。
元宵灯节期间,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,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“情人节”。 有诗为证:
北宋欧阳修的《生查子·元夕》
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
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
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
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
这首词的上片回忆一对青年恋人在去年元宵节相会,充满希望与幸福。今年元宵节却是物是人非,良辰美景不再,一种伤感之情油然而生。
又有辛弃疾 《青玉案·元夕》诗为证:
东风夜放花千树,
更吹落,星如雨。
宝马雕车香满路。
凤箫声动,
玉壶光转,
一夜鱼龙舞。
蛾儿雪柳黄金缕,
笑语盈盈暗香去。
众里寻她千百度,
蓦然回首,
那人却在,
灯火阑珊处。
这首词也是反映诗人在元宵节,趁着良辰美景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自己的爱人和爱情。
习俗三:拜天宫
正月十五上元拜天官大帝祈福,也是中国的传统习俗,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。据资料与民俗传说,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,汉武帝正月上辛夜,在甘泉宫祭祀“太一”的活动,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的神),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。
天官大帝,道教称“上元九炁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总真应见天尊”,隶属玉清境,居宝阙下上元覃恩宫。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、诸天帝王、上圣大神。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。每逢正月十五,即下人间,校定人之罪福,故称“天官赐福”。
正月十五,元宵佳节,亦是天官大帝圣诞。据《洞玄灵宝六斋十直圣纪经》记载,此日为天官大帝出巡,会同地官、水官大帝检校人间罪福之日。最宜献供、焚香、诵经、忏罪,为过去洗濯愆尤,为将来祈祷祥瑞。相传这天祭拜天宫特别灵验,因此民间又有“正月十五拜天官,一年财源旺如山”之说。
元宵节的这三个习俗,你最喜欢哪一个?相信你心里应该有数。